团队能力是行业最大掣肘

 新闻资讯     |      2023-09-11 08:53

2018年,WisU智汇青年创业孵化园保持盈利,但在接受创头条记者采访时,其创始人夏春芬认为2018仍是艰难的一年,甚至在年初难过了好久。

看似波澜不惊又一年,是什么让夏春芬如此难过?对于k8凯发首页登录孵化器的特色化、专业化,夏春芬有何见解?阻碍行业特色化、专业化升级的,又是哪些因素

空间背后的功夫,才是孵化的关键
怎么看咱们2018年的发展?值得反思的部分是什么?


2018年对WisU智汇青年依然是艰难的一年,还好保持了盈利,也终于没有员工主动流失。感觉从2013年我们孵化业务创立以来就一直处于特别折腾的状态。我看了看每年的总结和计划,都有这些词:战略提升、好奇心、超级个体、活下去。

2018年初我难过了很长时间。我们早期跟地产商捆绑很深,低价甚至免费拿到一些地产闲置的楼宇,就开始招商,辅导项目,做成孵化园,顺带投资,做服务。赚点地产营销费和政府补贴,当然,我以前做了十多年的创业培训辅导咨询,每年还有接近40%的收入来自这部分。

2017年我们和地产商的蜜月合作随着他们房子卖完、周边商圈变热,关系急剧恶化,即使是在合同期内,部分地产商还是恶意终止了合作,剪断我们的锁,把我们的办公用品清理了出去。

我们当时搬出去也没太纠结,商业规则也都能理解。就只跟地产商提一个要求:把入孵企业签的合同履行完,不要干扰他们的正常办公。但内心的确非常难受,像是看了一场白茫茫的戏。

几个园区高峰时有一百多家企业,电梯挤爆,楼下餐饮店挤爆,做个活动挤爆,四五家企业常常就组合个新项目物种出来,群里晒专利、晒产品都特别乐。

我们曾经还说初创企业聚集不一定需要豪华办公室,需要的是聚集度和热情,即使是在偏远郊区,我们也能塑造出来这个状态。但一折腾下来,只剩下零零星星几十家,预计要恢复至少需要2倍以上的时间。

幸好2016年底我们买了一部分物业,保住了孵化器资格。2018年全部重新装修,大概能容纳30多支小团队,我们老老实实主动邀约项目,梳理逻辑,培育辅导。

特别不能熬的那段时间,我就每周和一帮天使投资人坚持看3个以上的项目,每个项目给一个多小时。为了筛选这3个项目,周末大概要跟20多个项目聊,这样时间就填满了,没时间失落。

现在反思,孵化器的空间聚集作用不容忽视,短短3年多已经企业倍增,产值、就业、技术等等带动价值都出来了。特别是我们园区都在大学旁,瞄准教授带队的项目,合理的空间聚集和准确的商务与投资陪跑服务,对项目价值也有意义。

但大规模空间孵化,无论如何都是大资本、大企业的强者游戏,小团队早晚都会面临没有空间优势这一天,也必须要早早反思,如果没有空间,我们是否还具备孵化的能力,空间瘦身后的功夫,更关键。

2018年比较意外的收获是我们一个新材料中试试验室有了一些进展。原本只是考虑为学校实验室项目建立校区合作搭个中试平台,尝试小规模量产的价值。

没想到项目增长很快,创始人基本上都是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跟前沿技术团队搭上手后突破力很好,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科技成果转化这条路线。

我们也带动着一带一路20多个国家地区的青年大学生在成都做产业调研,无国界带来的创新突破价值非常让人振奋,也蕴藏着很多不确定的美好。

这也许就是我们做孵化人的乐趣所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在有生之年,陪伴年轻人塑造一些新的希望和未来,创造一些特别的时代与地区价值,是一件幸福的事。

新生期的民营孵化器,团队能力是最大掣肘
过去一年在强调特色化、专业化,如何理解?咱们的特色是什么?


我理解特色化和专业化是尽快形成自己的独门秘籍。孵化是个大蓝海,囊括了咨询、服务、技术、人才、投资等长链条里的很多价值,每个孵化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能力、资源深钻出来不同的矿藏产出。

但无论是什么特色和专业,都必须高度聚焦,正如我们不断激发创业项目深度思考一样,只有在某个行业、某个技术、某个能力、某个价值链上钻深下去,才可能实现真正独家的机会。

WisU的特色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导师型投资能力。我们扎根在部分学校实验室中发掘项目,与学校一同培育新苗团队,然后把他们移送给大企业、资本、产业市场中的那一端。

这个特色是如何体现的?有哪些对应的具体数据?

这个特色是因为我们与学校之间多年来建立的信任和配合,也是我们积累了十多年传统企业咨询经验叠加进来的能力。在这一轮科技成果转化的机会中,其实本质依然是校企合作的商业实质,是产学研用、院校地企的深度联合创新。

我们的能力依然是在技术型小企业、小团队的萌芽状态,赋予他们大中企业技术需求、合作应用场景、关联技术方协同、小规模的启动资金、跨界导师们的技术、战略和管理启发等。我们依然在解决一些非技术的外围能力,把商业本质的运营探索还给企业。我们相信彼此启发,但不能代劳。

在这几年的尝试中,我们针对智能硬件和新材料两个领域,分别用不同的试验场地来尝试。智能硬件周期大约18个月能够出来样机,目前走到中试阶段的项目接近40%,全部拥有自主研发知识产权和品牌。

但盈利能力不行,供应链也很费劲,拿到融资的仅20%多点。我们正在尝试大企业协同创新,尽量把技术订单再拿多一些,供应链协助者再组合多一些。

新材料项目我们总数做了控制,每年不超过10个团队,主要围绕环保新材料,盈利能力能保证。2018年有3支团队营业额10倍以上增幅,团队现金流很充足。

不过团队获得融资很难,稍微长大一点就要把他们迁移到外圈层的生产型园区,我们孵化园养不了大企业,这对培育他们的区域政府造成很大压力,企业留不住。

这种特色化专业化的行业升级,整体遇到的最迫切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特色专业化的行业升级,最迫切的问题还是团队能力问题。民营孵化器这个行业还是新生期,从业人员很多是从其他行业转型过来的,并不能一下子领悟到这个行业的实质。

我们挖了一些500强的高管和工程师参与进来,这些人的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都很一流,依然要用很长的时间来梳理和适应孵化器这种很难用精确KPI考核的领域。我们没办法要求高校、政府、大企业给我们什么承诺,也没办法要求孵化的小团队迅速产出到什么状态。

我们现在比较接受用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的方式来协作,尽量避开特别准确的订单和绩效考核,而是形成核心目标,团队一致盯紧那个目标,拆分到每周每天去协作完成。但这是很无奈的一种做法,孵化器生存期面临着高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个时间孵化器的产出很难保障。

一边是高额的确定性支出:请高层次人才的成本,投资项目的成本,培育期的沉没成本,募资管理的成本等;另外一边是朝不保夕的不确定收入:服务费、咨询费、股权溢价等,这些费用都是靠人、靠时间、靠资金来推进实现的。

所以现在看这个行业升级,的确是升高了进入行业的门槛,但也真正有机会成为强者的游戏,让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选手能冲出来。但在一定时间内,需要社会多方一同来想象和支持这个领域。

这是一帮早期在戈壁滩上种树的人,树林还看不到,但我们靠想象力支撑这个梦想,把树种下去,期待他们最终能长成参天大树。所以我们公司的名字是“种智孵化”,这个“种”字,是我们股东们很深的执念。

孵化器将扮演公共服务协同的角色
咱们是如何连接实验室端的?


我们与大学科技园和产业研究院都会经常碰面。有些时候是传统企业的需求来了,我们带到学校中,开个座谈会,针对不同的行业,邀请相关专业的教授碰面,形成一些解决方案,做一些合作撮合。

有些是教授们的项目有了一些成长的契机,我们就摸进去,看能否给一些支持,前期主要是聊思路和协助,合适的时候就会给点小钱,或帮助找更大的资本。这个过程中,如果地方政府还有一些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联合申报,就更容易达成合作。

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关键问题在哪?

最难的就是技术离市场太远。有些转化过程非常漫长,大部分转化从专利到市场化要经历2年以上的时间,这个过程可能新技术已经迭代出来了。

另外就是教授与企业应用方之间的不信任。纯交易方式很容易造成技术被窃取,教授很受伤,或者技术在更新中不断加码加价,企业受不了。

从实验室自己养出来的团队,往往存在重大股权风险。早期教授们对股权没有概念,平均分或者大份额持有,到后期运营团队没有动力,或者严重不合理到无法融资,持有者又不配合调整,这些问题都很阻碍团队发展。

所以科技成果转化对孵化器而言,在这个时期需要提炼关键能力,积累合理模式经验,协同多方一起突围。即使世界上现在有这么多成熟的经验,但落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头上,都是非常具体的系列问题。

2019年咱们着重孵化哪些领域的创新企业?

我们还是围绕智能硬件和新材料在做深耕,会更深化到很有趣的一些行业中。比如把成都的文创+农创+科创联动起来,扶持一些改造园林设计养护、植物环保硬件的企业,试着把无人车的硬件、算法、通信等团队挖出来,聚集到一起,拉动一些地区扶持和产业资本扶持。

我们今年还想推动一批主动想技术升级的团队,一起扎根到实验室中,用2年左右的时间,培育几支具备生命力的初创团队,探索跟这些企业合作的方式,确认一些合作节点和服务节点。

10年后,孵化器等载体应该是什么样子?

10年后孵化器这个领域会分化非常严重。围绕院所等科技聚集区会出现一批引导技术投资的科创孵化组织,大家会有不同阶段、不同能力、不同规模的配合协同。

围绕核心城市商业区会持续有孵化组织聚集,用来强化营销、研发等核心人才的聚集,甚至在很多县域经济中,也会出现一些小型主导聚集区。

孵化器会更强地协助政府面对招商、企业服务、人才服务等难题,孵化器行业会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协同的角色被看待,但政府补助会减少,服务委托费会增加。

国际化会变得比较融洽,活跃的技术与股权交易,真正基于市场需求建立的合作会越来越成为主流,更具行业引导能力的研究实力和企业驱策力会成为关键能力之一,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这个行业或成长起来。

孵化器领域将有机会真正出现新经济型大公司,可能会横跨到投资、咨询、服务、技术、人才产业链条当中,也可能由这些领域的企业横跨过来,但都会是一个越来越专业、标准、成熟的行业状态。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蜗牛派立场,如若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