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突出的创新能力和出色的经营业绩,山大地纬成为五月上旬“山东大学产业服务山东表彰会”的主角之一,一举拿下14个奖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排名山大校属企业首位。而与山大地纬一同获奖的,还有七十余家企业、团队或个人,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山k8凯发首页登录大系”创业者。
双创热潮中的利好政策鳞次栉比,很多专家教授不安于现状,投身双创“蓝海”中实现创业梦,但并不是每一位教授都适合创业。起码,站在“山东大学产业服务山东表彰会”领奖台上的这群创业者不一样:他们起身于科研圈,成长于创业圈;他们不盲信技术,深谙市场精髓,并与时俱进;他们脱胎于“母体”,却勤于互动,最终摸准了市场脉搏,把握住了命运。
“山大系”教授,何以创业成功?
看得准,动手快
“山东高校第一股”的独特价值观
屈指算来,距离山东山大华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大华特)在深交所上市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在此期间,中国有无数校企或运筹帷幄、一鸣惊人,或管理不善、黯然退场,唯有山大华特作为“山东高校上市第一股”引领风尚,至今常青。
很多观察者将“看得准,动手快”视作山大华特的“创业利器”。
2002年的中国,环保产业尚处于蛰伏之中,多数国人并不能摸准这个政策性行业的未来走向。难能可贵的是,一群不安分的山大教授毅然决定在这一年设立山大华特环保分公司,主营二氧化氯发生器及消毒剂业务,并最终在两年积累之后拿到了第一单合同。
对山大华特的创业者来说,“看得准”并不仅仅体现在环保板块上。早在2003年,他们便致力于将“伊可新”打造为拳头产品。这是颇具前瞻性的一步棋。伊可新作为维生素AD滴剂领域的霸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80%,并且在放开二胎等政策刺激下,未来成长空间巨大。
为什么这群人能“看得准,动手快”?他们难道不怕风险?非也。在国内的创业圈,普遍的观点是:投身创业的“山大系”教授们视角广阔而专业成熟,行事风格既奉行鲁文化的豪爽和中庸,又推崇齐文化的自由思考和思维创新,故而眼光独到而又精准。
不过,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山大系”教授“看得准”,有时候并非完全出于理性。
电力故障录波器,像飞机上的黑匣子一样,能及时追溯电力系统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发生点。在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大电力),梁军和同事们依靠着核心技术把录波器送到北京、上海、广州……直至成为电力“黑匣子”的全国“领头雁”。
将时光回溯20年,彼时中国超高压电力故障录波器市场被日本、比利时等外企垄断,这让山大电力研发团队“坐不住”,他们蛰伏攻关,几经磨砺,最终拥有了可以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自主产品。
于是,在“看得准,动手快”之后,“山大系”创业者又有了“敢碰硬、能干事”的标签。
高智商,高情商
天生具有科研创新的DNA
教授创业,有什么不一样?到底靠什么打动市场?这个案例给出了答案。
最短用时47分钟!这是2018年9月,济南高新区行政服务与审批管理局采用山大地纬的智能政务系统,用在“企业开办一次办好”上创下的最快速度,山东省规定时限是3个工作日内。早在3年前,这项技术首次用于威海市社保局时,一下减掉85%的服务窗口,造就了一个“全国最小社保审批大厅”。
“你什么时候接的、干了多少活流程都记下来,绩效考核一目了然,也没法推诿扯皮。”在郑永清心目中,福特发明汽车生产流水线,装配一辆车从12小时缩短到1.5小时。那么,政务服务为什么不可以用工业流水线的模式?这成了研发智能政务系统的初衷。
采访山大地纬的创业者,记者的最大感受就是这群创业型教授的情商高,他们深刻理解市场痛点并能够用技术化解。这不容易。因为创业和科研完全是两个领域,角色的转换需要极高的智慧。
“新三板”上市企业、山东大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荆书典毕业于山大,对“山大系”创业圈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山大系”教授创业的优势之一,在于“我们曾经接触过最先进的科研技术和实验设备,天生具有科研创新的DNA。”也就是说,技术先进是导向成功的因素之一;其次,创业市场上,那些残酷的“大浪淘沙”后的胜出者,往往是在类似于“星期天工程师”的角色里体会了很久,对市场有了深入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互联网时代,BAT频频以“1分钱超低价接单”等手段,布局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等市场,山大地纬如何在夹缝中生存?郑永清和同事们的聪明之处在于,山大地纬与BAT更多的是互联网模式下的分工协作,比如阿里在政务市场主攻云基础设施,而山大地纬主攻政务云平台和下游应用市场,两者是互补关系。
在“山东大学产业服务山东表彰会”的获奖名单中,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过不少“山大系”创业者,发现“高智商,高情商”是他们的共性,“高智商出技术,高情商攻市场”,这成为他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跨过“最后一公里”,需要拼了命、扒层皮
知识分子不一样,自古以来,“家国情怀”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对“山大系”创业者来说,“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校训已经将这种奉献精神融入其中。
传统意义上的焊接,是工人手持焊枪,铁花四溅,但在山大奥太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太电气),焊接早已告别了传统,变得“高大上”——精确的自动化焊接、机器人焊接技术,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内替代人工焊接。
奥太电气总经理张光先的另一个身份是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1993年公司成立时,焊接技术如当下的互联网一样炙手可热。凭借山东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张光先和同事们打败了众多重量级竞争者,最终赢得技术上的领先。如今,奥太电气的逆变焊机保持着国内工业用机行业“领头雁”的地位,其搭建的“云焊接”平台也得到认可。
记者了解到,奥太电气源自山东大学自动化研究所,自1993年起一直专注于逆变技术的研究与创新,而支撑他们的最初动力,是将先进技术产业化,为社会所用。可以说,这种“去功利化”,或者超越经济利益的社会追求,让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坚守,服务社会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成就别人,成就自己”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难。比如对山大创业者朱陆益来说,“成就别人,成就自己”意味着在创业中,科学家与投资人要心胸开阔,志同道合,相互尊重,相互成就。
在实际操作中,“成就别人,成就自己”更需要志同道合的投资人。朱陆益更深有体会。
经过近20年的不懈研究,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许东教授团队在“两极温域”隔热纤维材料研发中,突破了耐超高温、高强度氧化锆(钛)纤维的“卡脖子”性质的关键制备技术。目前,“氧化锆连续纤维重大项目”已落户济南高新区,建成了年产50吨的高温制品生产线。
该团队成员、朱陆益副教授看得明白,“高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漫长、充满风险的过程,首先,只有拼了命、扒层皮才能跨过‘最后一公里’;其次,需要投资人和技术团队在认识上保持一致,尊重科学家的汗水。”
成就别人也是尊重别人,不仅是一句话,需要创业者和投资者保持定力,稳步前行。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对于“山大系”创业者来说,即使已经贡献出近百家创业企业和近34亿元营收,但他们仍不满足。
未来已来,而他们正在大步前进的路上。
(责任编辑:赵丹)